我1983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,曾任滨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所长、科研处处长,滨州市科协副主席,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,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学学科带头人,山东大学研究生导师,二级教授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。出版学术著作8部;主持承担国家级课题4项,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。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6项,山东省“精品工程”奖3项,以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等省级科研奖励12项。获全国社科普及专家、“山东省巾帼岗位标兵”、山东省三八红旗手、山东省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。
任职期间,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,在同志们的帮助下,我恪尽职守,勤恳工作,以满腔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、使命感,较好完成了岗位工作职责,为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作出了贡献。
在科学研究中陶冶情操,提高专业素养
我热爱学术,酷爱所学的历史专业。即使任职行政部门,也没有放弃学术追求。先后涉足的科研领域主要有两个:
唐史研究初露头角。2000年以前,主要从事唐代部曲研究。选择这个方向,得益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朱雷等先生的引路和指导。1986-1987年就读武汉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助教班期间,开设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研究课程,有幸购得尚未公开发行的一套七册《吐鲁番出土文书》,占有了珍贵资料,如获至宝,认真研读,在朱雷先生的指导下,以出土文书中提及的西州部曲为研究对象。经过几年的潜心研读,先后撰写并在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》《史学月刊》《齐鲁学刊》和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》等刊物,发表了“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代西州部曲”“唐代西州部曲考释”“唐代中原与边地部曲比较研究”“唐代中原地区贱口部曲趋于绝迹的原因”等文章,引起了唐史学界的关注。国学网www.guoxue.com 2001年7月31日刊登“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”一文,称:“李靖莉《从吐鲁番文书看唐代西州部曲》(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》1997年第1期),从研究吐鲁番文书中的部曲得出结论说,在内地部曲逐渐绝迹时,西州却由于作人的转化和奴婢的放良而有相当的存在。”中文期刊网2023年4月11日刊登《隋唐文化论文范例6篇》,引用《从吐鲁番文书看唐代西部部曲》一文,称“李靖莉分析了唐代西部部曲的来源,认为它是从作人或由奴婢放良而来”。百度文库“唐代的私兵武装与部曲”称:“李靖莉的《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代西州部曲》《再谈唐代的部曲》《唐代中原地区贱口部曲趋于绝迹的原因》《唐代中原与边地部曲比较研究》等一系列文章认为,唐代同时存在着两种类型的部曲,即贱口部曲与武装部曲。贱口部曲主要分布在西州、渤海国等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缘边地区,这一类部曲较多的应用于家内生产和役使,更符合《唐律疏议》中规定的部曲的性质,其拥有者分布于社会的各个层面,并且存在一定的比例。而中原地区则分布着具有良人身份的武装部曲,主要用于征战和武装扈从,并主要隶属于官僚阶层,并认为唐代内地的贱口部曲己经很少,趋于绝迹。”
以“李靖莉 唐代 部曲”进行百度搜索,显示:“李靖莉是一位在唐代部曲研究领域有着显著贡献的学者。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唐代部曲的历史、文化和社会特征上,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,她提出了一系列有见地的观点和理论。李靖莉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她的学术研究上,她还通过发表多篇学术论文,如《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代西州部曲》,为唐代部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和理论支持。她的研究涵盖了唐代部曲的起源、发展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,为理解唐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。此外,李靖莉的学术成果不仅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,还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的优秀科研成果奖,包括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,这进一步证明了她在唐代部曲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。”
黄河三角洲移民研究的拓荒者。2000年前后,学校开始启动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,我有幸在懵懂中被引入了新的研究领域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,执迷不悔。
未涉及这个研究领域之前,虽身处黄河三角洲,但并不确切知道她的地理概念。走近后方知,黄河三角洲有多个不同的概念,而且是动态的,有古代、近代和现代之分,还有经济地理意义上的黄河三角洲,即山东省滨州和东营两市,以及淄博市的高青县。经济地理意义上的黄河三角洲的居民,大多是由不同时期的各地移民融合而成的。这些移民是什么动因、什么时候由何处而来,在黄河三角洲的沧桑巨变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,这些未知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,由此萌生了对黄河三角洲移民的研究。囿于史学情结,我做得更多的是黄河三角洲移民史的研究,这是一个前人较少关注的领域,研究过程充满艰辛。
首先是缺乏学术自信。从事黄河三角洲移民研究,有个对选题和研究成果从忐忑到逐步自信的心理过程。初始,总以为经济地理意义上的黄河三角洲区域不大,影响力不够,关注度不高,且区域研究不比大史学容易引起关注和共鸣,因此,担心写出来的文章不被认可,没有刊物接纳。当我试探着把“魏氏庄园主的身份辨析”一文投递《理论学刊》编辑部后,不久便接到了修稿、用稿通知。cssci能刊用如此微小的选题,让我信心倍增,喜悦之情难以言表。不久,我如法炮制,把“黄河三角洲山西移民的特点”一文投给了山东大学《文史哲》编辑部,不想,经过几次修改,也刊发了。从此,我坚定了从事区域文化研究的信心,矢志不渝。
其次,相较大史学,区域史研究在资料搜集上难度更大。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,否则或者难为无米之炊,或者臆断妄为,得不出科学结论。而区域史研究,面对的更多的是乡土资料,甚至是口耳相传的资料,可资依据的史料和成果不多。而当时学校的条件和眼下相差甚远,资料来源渠道较少,不能用知网,查资料只有去图书馆,复印资料也不容易,基本靠手工抄录。因此,积累资料极其不易,常常为查找一条资料几次往返图书馆,而找到资料的欣喜也如获至宝。不仅如此,区域史研究有时还需要通过田野访谈搜集资料。记得2000年,为撰写“20世纪二三十年代黄河三角洲移民与马营诸村的建立”一文,我和孙远方院长去沾化县访谈,在地名办公室,征得同意,我们限时借出了村名卡片,在一家招待所分工抄写,一张一张誊录,不觉从夜幕降临到东方破晓。
再次,辨别资料的出处和准确性同样需要花费大量精力。尤其网络获取的资料,无论是今人成果,还是古籍文献,往往存在差误。同一条资料,出现在不同文章或著作中,常常有文字或标点符号的出入,辨别孰是孰非,需要查阅原始文献,而有些珍贵文献和区域文献,一般图书馆很难查到。因此,要准确引用一条资料,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多。而如愿获得一条资料,也是无比喜悦的。
功夫不负苦心人。经过多年的资料积累和潜心研究,厘清了黄河三角洲移民的历史轨迹,揭示了黄河三角洲移民的地位与作用,使黄河三角洲移民史由讹误芜杂的乡土资料,质变为可资依据的学术成果,凸现了黄河三角洲移民的地位与作用,丰富了中国移民史的内容。
黄河三角洲移民研究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,“移民区域和谐社会建设研究”选题获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,“近代以来制约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的深层原因与当代规避”“移民拉动黄河三角洲经济科技开发新战略”等选题,6次获准立项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、山东省软科学规划研究项目。“近代时期的黄河三角洲移民”“黄河三角洲山西移民的特点”等研究成果,8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、山东省“精品工程”奖以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。
在行政工作中磨练意志,提高综合素质
任职期间,以部门负责人,先后承担了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和科研处的工作。科研处是典型的管理服务部门。研究所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,也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。
打造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品牌。2005年,学校成立校直科研机构——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。研究所成立之前,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已经起步,取得了丰硕成果,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但我认为,黄河三角洲文化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存在,和作为一个独立校级科研机构存在,其责任和承受的期许是不一样的,因此感到压力很大。
作为一个独立科研机构,不仅需要出成果,更需要建设基本架构,包括研究团队、研究方向、研究规划、研究目标和管理制度等。因此,研究所建立初期,建队伍、定方向、定规划、定制度等耗费了大量心血。草创阶段的尴尬也比比皆是,有些琐屑记忆至今想来艰辛又温馨。当时,各项工作条件都在完善中,诸多不便。搬家的那天,尚未落定,就需要向学校提交材料,没有打印纸,情急之下,只好回“娘家”求助,从学报编辑部抱来一些纸,正反两面用。
作为一种地域文化,黄河三角洲文化缺乏如同齐文华 鲁文化、巴蜀文化、运河文化那样,具有厚重传统历史文化的支撑,文化特征不够鲜明。因此,扩大黄河三角洲文化影响,提高黄河三角洲文化知名度、认可度,显得尤为迫切。为此,2007年,在《光明日报》开设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专栏,连续刊发系列学术文章10篇;此后,又在《东岳论丛》和中华书局《文史知识》开办“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研究”专栏,刊发黄河三角洲经济史、社会史、文化史系列文章15篇,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侧目。2007年,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选题——“移民区域和谐社会建设研究—以黄河三角洲为例”获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;2008年,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2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“精品工程奖”(全省共有36项成果获奖);“黄河三角洲文化创新工程”获首届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;“黄河三角洲文化学”“文化生态学”被列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;获批“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基地”。
冲刺硕士学位点。2008年任职科研处。由主要承担研究职能的科研机构,转任具有管理服务职能的行政部门,缺乏经验,能力恐慌,如履薄冰,压力山大。
科研处的工作,方方面面:学科建设、制度建设、平台建设、团队建设和学术交流等等,最重要的还是科研能力建设。通过高层次科研项目、高额度科研经费、高水平科研成果、高层次科研奖励的数量,展示学校的科研水平,推动学校办学层次的跃升。因此,追求“四高”,为硕士学位申报和获取奠定基础,是我自任职科研处就笃定的工作目标。
2011年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启动“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”试点工作,申硕工作提上了日程。申报硕士学位点,必须有条件过硬的学科,因此,狠抓学科建设这个龙头。
2012年,制定《滨州学院学科建设行动计划》,拟遴选6个学科启动建设,在经费、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;同年,生态学、黄河三角洲文化学增列为省级重点学科(省级重点学科达到6个)。2013年,正式出台并实施《滨州学院学科建设行动计划(2014—2016)》,遴选6个校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,其中重点建设化学工程、环境工程、航空工程3个学科,重点扶持中国史、数学、生态学3个学科。经过3年多的建设,成效明显,6个重点学科的学科业绩占全校总学科业绩的60%以上。航空工程和生态学重点学科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。2015年,获悉即将开展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,加快了申报准备工作。2016年,出台《滨州学院一流学科建设计划(2017—2020年)》《滨州学院一流学科建设考核评估实施办法》,重点围绕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、交通运输工程、航空工程、生态学、化学工程等11个学科进行强化建设,航空宇航、生态环境等学科特色日益鲜明,优势逐步形成。2017年,学校设立研究生处,与科研处合署办公,牵头硕士单位申报工作。从此,申硕工作进入快车道。当年,获批山东省2017—2023年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(A类)。2019年5月,顺利通过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中期汇报答辩,进入重点资助序列。年底,申硕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整体水平及拟申报学位点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申请基本条件。
申硕工作是个系统工程,需要学校多部门齐头并进,缺一不可。因此,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获批,既是上级党委行政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,也是学校党委、行政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、担当奉献、励精图治的结果。
几年的科研管理与服务工作,感慨良多。尽管受过委屈,受过挫折,碰过壁,流过泪,但想到结果,心中便无比灿烂。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那一刻,喜悦之情难以言表。工作中,也受到了锻炼,增长了本领,积累了心得:
认真工作是法宝。认真工作是科研处多年的传统,也是深受其益的法宝,因此换取了丰厚回报。比如,上级部门每年要组织一年一度的科研统计上报。这项工作是对内的,也是面对过去的。很繁琐,耗时费力,却不像组织项目、奖励和平台申报那样令人期待结果,突显度不高,似乎意义不大,往往容易被轻视,敷衍了事。但科研处多年已久的认真工作传统,使得这项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受到重视。不厌其烦,不辞辛苦,严谨细致,一丝不苟。因工作出色,相关人员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,甚至几次应邀到兄弟院校现场指导。后来,科研统计数据成为硕士学位申报至关重要的指标。如若这项工作开展不力,申硕工作将前功尽弃。
心中有数是利器。科研处的工作,很大程度上是争取资源,不断组织各级各类科研项目、科研奖励和科研平台的申报,年复一年,有规律可循。只要用心,工作成效如何是可以清楚自知的,也是立竿见影的。组织申报的次数多了,时间久了,总会或多或少陆陆续续有各类项目、奖励、平台获批的消息,给人一种收获感。但是,不能因此沾沾自喜,盲目自信。因为获批并不意味着工作有力,关键是获批项目、奖励、平台数量的多少和层次的高低。为了清楚了解自身工作的力度和成效,科研处的同志们养成了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。对每次各类申报评审的结果,都会在工作群里发布一个统计表格,清楚标注出我校和同类院校获批的数量,明确我们所处的位次。结果不够理想自我反思,结果比较满意增强信心。记得有次组织项目申报,即将到了截止时间,相关科室得知有同类院校的申报数量多于我们,当即默默连夜针对性发动组织,增加了申报数量,评审结果也令人满意。毕竟,数量是结果的基础。毕竟,资源是有限的,努力是无限的,也是有回报的。
加强联系是锐器。科研处的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,对外拓展重于对内管理,管理服务的职能需要一定的前提和条件,没有一定额度的外来经费 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等资源,谈何管理,仅仅面对校内科研人员,显得苍白无力,管理意义也大打折扣。因此,加强对外交往,争取各级各类资源,显得尤为重要。那时,同志们常常外出,身份证随身携带,说走就走,风雨无阻,有时一周在校的时间不足一半。出差较多的地方,附近的街道楼宇了如指掌。
在并肩奋进中收获快乐,增进友情
工作是辛苦的,也是快乐的。快乐源自精诚团结的工作团队和友爱愉悦的工作氛围。大家常常为获得一条重要信息而自我表扬,为完成一项艰难工作而互相点赞,为提出一个好思路而拍手言欢。在沾沾自喜和自我吹捧中,感受开心一刻。
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建立初期,凝炼研究方向,组建研究团队是当务之急。当时,专职研究人员较少,主要依靠兼职研究人员组建团队。可真正能够抽身或在繁重的教学、行政工作之余兼顾研究的人员也不富裕,往往一名研究人员的名字被在不同研究方向上黏来贴去,几经反复,以至出现错怪人名的现象。每每此时,大家面面相觑,忍俊不禁。
一度,黄河三角洲文化是受到质疑的。质疑点不在文化现象,而是文化内涵和特征。因此,研究人员曾经为凝炼、总结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内涵和特征而绞尽脑汁。大家集思广益,你一言,我一语。时而自我解嘲,感叹江郎才尽;时而为想到一个满意的句子而得意洋洋,开怀大笑。
在科研处工作,加班加点属常态。每当集体加班时,会自费安排工作餐,大家一边吃饭,一边意犹未尽的谈论着工作,七嘴八舌,畅所欲言,体会忙碌中的小轻松,感受“驴肉火烧”的快乐。
科研处有例会和每周工作计划制。每周一召开工作例会,非特殊情况从未间断。例会上,各科室要交流工作,报告上周工作完成情况,条列下周工作打算和推进措施,并对科研处整体工作提出个人思路。大家认真梳理,认真谋划,在比学赶帮中,感受收获和得到认可的快乐。
携手并进中,大家加深了感情,增进了友谊,互相扶持,互相帮助。眼神传递着信任和支持,表情转达着力量和坚毅。工作中你丢我捡,生活中互相体谅,真诚相助,建立了兄弟姊妹般的友情。至今想来温暖如初,怀念不已。
回顾走过的工作历程,感慨万千,心中充满感激。感恩学校的多年培养,感恩领导的鼎力支持,感恩同事们的风雨同舟、精诚合作和艰辛付出,感恩同行们的提点帮助。感恩缘分!感恩遇见!